引子
*本文摘自《宁津文史资料》第九辑(年12月),杨承田、刘俊良,原标题《“春典”见闻琐记——杂技艺人的专用隐语浅谈》,稍有修改(处理明显错别字)。
正文
“春典”是杂技艺人专用的现代汉语的隐语。它是杂技艺人保护自己,安身立命的产物。外行称之为“黑话”,实则是“行话”,杂技艺人说这是他们的“江湖切口”。
两千多年来,杂技艺人不但为人类创造了艺术财富,而且在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中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力量。历代农民起义队伍中,多有杂拔艺人参加。他们既是义军攻城陷阵的勇士,又是训练义军兵勇将士的教官,有的以撂地卖药为名为义军刺探敌情,其中有些人成为赫赫有名的义军领袖。擅长幻术、削发为尼、自称“佛母”的明朝农民起义军领袖唐赛儿,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将领、绳索艺人红娘子,自幼随父卖艺、闯荡江湖的红灯照创始人黄莲教圣母林黑儿等,不仅是杂技艺人出身,而且是巾帼英雄。杂技艺人最拥护变革,且机智多能,因而统治者最仇视他们,经常进行残酷地迫害。初唐时,各地曾禁演杂技;南梁武帝、隋文帝,以杂技头朝下,脚朝上,颠倒回轮为由,罢斥杂技;清康熙帝曾亲批奏折,大量屠杀杂技艺人。统治者还把天灾人祸和朝廷的衰败、灭亡归罪于杂技,不准艺人流动卖艺,违者惨遭迫害。可是,杂技艺人为谋生计,不得不借其艺术而云游四方。为了躲避官府的通缉,躲过土豪无赖的纠缠,他们只好采取比较隐蔽的活动方式。“春典”这门杂技艺人专用的现代汉语的隐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的。
在同官府和土豪劣绅、地痞流氓的斗争中,“春典”使杂技艺人一次次化险为夷。据宁津县杂技团耄耋艺人梁文才回忆:一九四三年初春,他领的子弟班在河间府演出,地痞流氓在大街上欺侮女艺人,一男艺人出面保护了她。为此,地痞流氓怀恨在心,串通警察到演出场地滋事打人。站把的(看门的)看见他们来了,但跑回去通知男艺人躲避已来不及,便用“春典”高声大喊:“跟头蔓上的岑!游混码子带着硬翅来鞭你啦,往切地扯滑,溜点儿!”译成汉语是:“张家的老大!地痞流氓带着警察来打你啦,往西边跑,快着点儿!”由于同行及时运用“春典”通知了本人,避免了一场不幸事件。“春典”的作用何其大焉!
在艺人们长期的杂技活动中,“春典”不仅起到保护艺人生存的作用,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使艺人受益匪浅。杂技艺人无论到什么地方,只要用“春典”搭上茬,彼此虽素不相识,但却如故交,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全力相助。如清光绪年间,宁津二杂技艺人,撂地来到直隶固安县境。晚,与一车老板同住一店。至夜,一杂技艺人外出小解。回来后,另一艺人问:“摆金还是摆银?”答:“摆银。西北上扒口子了。”汉语的意思是:“下雨还是下雪?”答:“下雪。西北上亮了。”天明,车老板套车上路,发现白马被盗,西北垣角上有一豁口,联想到夜间杂技艺人的窃窃私语,告之县衙。县官传讯知情后,训斥道:“什么金不金(雨不雨),银不银(雪不雪)?守着空子(外行人)乱湍春(乱动春典)!不是我翅上(本官)朵耳清(明白,清楚,有学问),鞭(打)你个留月汪在中(一二三四五,一顿的意思)。叩瓢(磕头)扯滑着(走吧)。”二人起身抱拳,说了声辛苦(抱拳道辛苦,必定是江湖),转身便走,出了县衙。车老板目瞪口呆。二人出了县衙一打听,方知县官祖籍宁津,也是“门”里出身。
山东省宁津县西部与河北省吴桥县东部,盛行杂技,由来已久,素称“杂技之乡”,这有文字记载。地处宁、吴二县交界处的宁津县张做乡野竹李村更是杂技艺术的策源地之一。在这里,村民们视“春典”为自己的另一种语言,人们常常用“春典”“落盘湍钢”,即坐下聊天。他们自豪地说:“进了野竹,你就搁念(别动“春典”)吧!要动“典”,野竹李的简斗(小姑娘)、苍帼(老太太)都能和你湍(说)两句。”据该村七十四岁的民间艺人孙宪元老先生讲,干杂技行的,初次见面先动“春典”,互相盘问是干哪“门”的?从师于谁?等等。谁懂得“春典”多谁为首,甚至对方还要换酒、上香,磕头认师。由此可见,“春典”在过去杂技艺人的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
除日常生活“春典”外,杂技行还有一种业务“春典”,可谓专业术语,如“打穴眼”(联系演出地点),“火了穴了”(观众多,收入好),“打飞穴”(下个演点距上个演点很远)等。再如江湖艺人的行当,看相、算命、测字、园梦、看风水的日:“中门”,走访郎中、行医卖药的曰,“皮门”,变戏法的曰“李门”或“彩门”,跑马戏、玩猴的、耍杂技、练武术的日“卦门”,马戏、杂技与古典戏法又因人数多少与活动方式不同而称“磨杆的”或“撂地的”等等。此类专业术语,属不属“春典”的范畴,尚待研究,但艺人是结合生活“春典”一起使用,很难把它们分开。
“春典”源于现代汉语,即它是现代汉语的隐语或别称,如“青州从事”、“平原督邮”与“红友”,是美酒、坏酒与酒的隐语、别称(详见《辞海》)。“春典”类似这种语言。它的渊源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现代汉语,也可以说是北京以南、济南以北的山东省宁津县西部和河北省吴桥县东部接壤区的口语。但是,这种“春典”是老杂技艺人的一种共同语言,甚至通行“南洋”诸国的华侨、华裔的一些杂技艺人中。
“春典”有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表达方式。对于语言学我们是门外汉,虽然因工作关系见闻辑录了一点“春典”,但关于它发生、发展和形成的来龙去脉却一点不懂,仅能就自己的揣度,说几句“空帽子”话,用意在于引起读者的思考,主要是抛砖引玉。在这方面,是极其需要多加批评、指正的。
一、“春典”的绝大多数,由“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口语翻译而来。如“春典”“巴何巴何”,汉语谓看看,这是由何说起呢?看的北方话方言口语为巴眼,何是疑问的意思,因为想知为何,解除疑问,所以需要看看,“巴何巴何”的“春典”即由此而来。再如宁津县方言口语称壶类为铋子,所以“春典”谓烧壶为“燎铫[yáo]子”,茶壶为“茶铫子”。此外,也有少量的“春典”来自书面语的词与字的本义,如老太太称“苍帼”。巾帼是书面语言,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巾帼指妇女。苍老,指面貌、声音等显出老态。老太太称“苍帼”源于苍老、巾帼本义。
二、有些“春典”是由汉语词汇的功能引申而来的。找东西需要用眼搜寻,故眼称“找罗”,找是实词,罗是虚词,二者合成的这个“春典”名词是由汉语眼的功能约定俗成的。诸如耳朵谓“听罗”,鼻子谓“闻罗”,锅谓“温罗”,勺谓“舀罗”,及筷子谓“挑罗”等等皆然。
三、有些“春典”是由汉语词汇的习性、来源及特点翻译而成。油谓“漫水”,水谓“珑沟”,盐谓“海沙”,鸡谓“尖嘴子”,鸭谓“扁嘴子”,猪谓“齐嘴子”等等即是。
四、有的“春典”是由汉语词汇的形象特征引申而成。戏装(明)盔头,文官戴的都有帽翅,且因官职的六小而帽翅的大小形状也各异。当地俗话谓当官的是戴纱帽翅的。因此,“春典”称当官的为“翅上的”。各级“翅上的”称谓是:乡上的官“简翅”,县以上的官“海翅”,警察治安官员“硬翅”。
五、有的“春典”是由汉语词汇所指的特点引申而成。如拾痦子的谓“戳黑的”,干民间吹奏乐的谓“捏眼的”,老百姓谓“土坷实”,地痞流氓谓“游混码子”等等。
六、还有的“春典”是汉字的谐音字义,旁及其物,引申翻译得来。这方面,以姓氏“春典”为最,如姓氏谓“蔓”,是以植物之“蔓”喻姓氏之理。姓赵的,由谐音照明的照义,引申照明需要灯笼,所以姓赵的谓“灯笼蔓”。姓刘的,谐音流水的流义,故刘姓谓“流水蔓”。姓于的,谐音鱼,鱼性顶水而游,故于姓谓“顶水蔓”。王姓,因虎为兽中之王,且头顶上有王字,故王姓称“虎头蔓”。张姓,则因杂技艺术的基本功之一小翻,俗话说张跟头,所以张姓称“跟头蔓”。如此等等。
七、“春典”中的形容词用途很广,如凡指大、多、高、胖、结实等,在“春典”中都用“海”表示,凡指小、少、矮、瘦、虚弱等都用“简”表示。具体表示什么意思,要看同什么名词连起来使用,如小媳妇称“简帼”,大姑娘称“海斗”。还有形容词坏,“春典”称“蔫作了”也是这样,如事情办糟了称“蔫作了”,阴天谓“片子(天)蔫作了”,店老板坏称”窑里(店老板)蔫作”,等等。只要就事论事,接茬答话,彼此就能心领神会。
历史悠久的中国杂技艺术和杂技艺人专用的现代汉语的隐语——“春典”,是灿烂的民族文化瑰宝。如果了解“春典”的历史渊源,熟悉它的产生由来和本身含义,对杂技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和推动杂技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不无好处。因此,我们才抛出这块引玉之砖,希望读者,特别是东技界前辈和语言学专家是正、补充。
“春典”有七春八典之说,但到底何谓七春八典?笔者孤陋寡闻,恳祈行家明鉴。文寄宁津县政协文史料科转,不胜感激之至!本文素材,梁文才、姚清波、李福祥、孙宪元、杨春升、杨春林诸位老先生、老艺人给了很大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为供读者研究参考,特将《部份“春典”汉语译注》附后。
资料来源:
《宁津文史资料》第九辑(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