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县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南端,被誉为中国的杂技之乡。这里有35位外国留学生,有的来自坦桑尼亚,有的来自塞拉利昂,有的来自埃塞俄比亚,有的来自老挝,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已经年过三十。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华北的小县城,就是来向“杂技鼻祖”取经。
年春节期间,中国学生已经放假回家了,35名留学生依然留在练功房里。老挝学员拉么娜平躺在地板上,双脚不间断蹬着中国红鼓,不时变换着不同姿势和花样。
教练张志新过年也坚守在岗位上。他会说的英语不多,但是半年时间相处下来,他做一个手势或是一个动作,学员们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此时张教练又比划了一下,双手食指交叉,拉么娜领会了教练的意思,双腿和身体呈90度角,把另一个学员蹬起来,坚持了十分钟。
这些训练都是杂技的基本功。真正到舞台上,他们需要人上叠鼓,鼓上叠人,而且每一次动作都不允许失败。因为下面的人一旦失败,上面学员就有受伤的风险。
另一个房间里,来自塞拉利昂的法图和他的队员们正在耍草帽。能做到四五顶草帽抛到空中再平稳地同时落到手里,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练习。杂技留学生在中国的留学时间只有一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功夫,很多学员们甚至没时间去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空竹、转碟、滚环……
学员每天早上八点开始训练到中午,下午从一点半训练到五点,晚饭后还要学习中文。老挝学员红姆巴斯一人同时参与多个项目的训练,例如绳技和转碟。她能一手同时转五个碟子,而且保持半个小时以上。
红姆巴斯们能有这样的机会来中国学习,是缘于中国政府开展的援外项目“年发展中国家杂技培训班”。自年承接项目以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先后培养了名外国学生。他们在学校的食宿、学习等费用,全部由中国政府承担。
红姆巴斯很荣幸两度入选项目,待的时间久了,因而也是汉语说得最好的学生。上课时学校有专门的翻译,课余时间,红姆巴斯也偶尔客串各国留学生翻译的角色。其他国家学员都服她管。
她说“小时候家里有亲戚在杂技团表演,所以就经常跟着去看杂技,这样时间久了就爱上了杂技表演。”
也会有受伤,也会有想家、孤独的时候,老挝学员达儿会拿起一面镜子,跟镜子里的自己干杯。他们也会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各种训练伤的照片。
此番留学,她是抱着向中国教练学做一个更好老师的梦想来的。她们国家的人很喜欢杂技,所以学习杂技表演是件很有荣誉感的事。
这就是小县城的外国“杂技”留学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