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由来
吴桥镇在江都区东南,与原谢桥乡合并组成。古通扬运河穿境而过,为清代万寿镇辖地,今存万寿寺,即缘于此。吴桥,原名吴家桥,相传很久以前,此地为吴氏、李氏、陆氏三大家族聚居之所,三姓族人大都以种田为生。因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交通受困,需要建桥,李氏、陆氏因无钱建桥,于是放弃了新桥命名的权利,由吴氏家族独资承担费用,并将新桥定名为“吴家桥”,简称吴桥。
小镇往事
吴桥镇辖境的谢桥乡,东晋谢安离开广陵时,曾在此筑芙蓉别墅。在芙蓉别墅的遗址上,唐时还建有白塔寺,晚唐诗人顾况曾有《酬扬州白塔寺永上人》诗:“塔上是何缘,香灯续细烟。松枝当塵尾,柳絮替蚕锦,浮草经行遍,空花义趣圆。我来虽为法,暂借一床眠。”
抗日桥头堡
吴桥名声远扬,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年秋,陈毅、姬鹏飞、粟裕、叶飞、韦一平、惠浴宇、管文蔚等老一辈革命家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开辟苏北的战略决策,以茅山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在“三桥两荡”(吴家桥、网子桥、三墩桥和焦家荡、花家荡)构筑江北桥头阵地,并分批派遣江南新四军渡江北上。年10月,以吴家桥为中心,组建了中共苏北区特别委员会,韦一平任书记,惠浴宇任副书记。年,陈毅、粟裕率部进驻吴家桥,开展抗日战争,打击敌伪。同年6月,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其所部新2团、新6团和江抗第二团等到达吴家桥,与原在苏北活动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自此,新四军江南主力和指挥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苏北地区。中共苏北区特别委员会后陆续在此成立中共江都县工作委员会,抗日军政学校、江都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江都县民众抗日自卫总团、苏北宪政政促进会。故吴家桥有“抗日桥头堡、苏中小延安”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