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远的大运河,是不可移动的古董。行走在大运河,常让人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在河堤上随意漫步,只见弯弯的河道,郁郁葱葱的林木,存在了上千年的夯土堤坝依然坚固。在吴桥段大运河流域,分布着许多与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或多或少都与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见证着运河的文明发展。吴桥地势平坦,龙湾绕其东,卫河绕其西,曾被称之为畴平野阔川秀地灵之地。吴桥大运河历史久远,有古码头、古碑刻、古建筑、古遗址、会馆等各类遗存,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吴桥运河璀璨而厚重的历史,讲述着大运河曾经的文明与辉煌。可以说,一条河就是一座古代遗存博物馆。
澜阳书院
澜阳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年)。坐落在昊桥县铁城镇,距县城十公里。现存澜阳书院楼建筑气势宏伟。东西长40米,南北宽8.3米,高8.3米,是清代国学教育在吴桥留存至今的唯一代表性建筑。据《建复澜阳书院碑记》记载:当时任知县的张景良在城内创立澜阳书院,并培养出王问羹、吴棠糊等代名流。到同治十三年()知县倪昌燮扩建澜阳书院。清光绪29年(年)全国推行新学,澜阳书院改为第一高等小学堂。书院从建院到年,人才辈出,桃李满园。二百年间由该院经科举考取进士6人,举人若干,其中数人成国之伟才。书院存有范景文、董文敏、米万钟等名人石刻20块,藏书12橱,供诸生阅览(后书院石刻、藏书全部存入第一高等学校)。清光绪二十九年春()知县张风台奉命将澜阳书院改为第一高等小学。至此,沿袭近二百年的书院结束。文摘自《运河吴桥史话》作者:刘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