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故事杜婆桥一座功德之桥

杜婆桥

杜婆桥村今隶属安洲街道,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其村名来源和佛家儒家行善积德观有涉。

杜婆桥原来是一座石桥名,座落在杜婆桥村东,又称东婆桥。

《光绪仙居县志》载:杜婆桥“以杜氏妻建,故名。”石桥至今完好,村以桥得名,因桥处村东,故又名东婆桥。

但是对于石桥来历,村民声口相传的却另有一说,而且更为详实。

清康熙(—年)年间,置二十九都杜婆桥庄。民国三十二年(年),属马鬃乡第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隶属汤公乡。年8月,改属岭下乡。年3月,改属城西公社(年8月,改称三桥公社)。年5月,改属城关镇。年,改属安洲街道。

杜婆桥村今貌

图源《光绪仙居县志》

杜婆桥传说

村里老人传说,有个姓杜的老太婆,祖籍黄岩。她一生纺棉花,80多岁了还手不离纺车。杜婆一生勤劳俭朴,她有专长,就是纺棉花。杜婆心灵手巧,纺棉花技术高超,精益求精。杜婆不仅白天纺棉花,而且夜以继日,有时没有油灯亮也照样纺棉不停。而且纺棉质量不比白天或油灯亮时纺的差,也能做到中途不断线,少有线结头,且粗细均匀,纺棉絮结实样子美观不崩盘。这听起来真有点使人吃惊。

图源网络

杜婆一生乐善好施,穷苦人家生活过不下去了,向杜婆借钱借粮,杜婆都很乐意出手相助。有时穷苦人家借了钱粮没有能力归还,杜婆就不要人家还了,不仅如此,而且还再接济人家一点钱粮。杜婆平生行善积德,在坊间有很好的口碑。为方便往来路人要在后门坑造一座石桥,杜婆听说后,她想造桥更是件为民造福行善积德的大好事,应该出大力。于是,她把自己平生纺棉花积存的钱统统捐献出来造桥。村民学习杜婆善举,纷纷出钱的出钱,出物的出物,出力的出力,齐心协力造桥。

杜婆桥今貌

杜婆桥今貌

杜婆桥今貌

石桥建造好后要开桥,即要举行剪彩仪式,此桥离仙居县衙不远,县太爷知道石桥造好了要开桥,表示要亲自参加剪彩仪式。同时,为赞誉杜婆为造桥捐款之义举,提出让杜婆开桥剪彩。杜婆知道了连连摇头说:“要不得,要不得,开桥剪彩理应得让大人物来。”县太爷说:“谁都不要推辞。大家定个约,开桥那天,谁先到桥头就谁开桥剪彩。”众人都说这么办好。杜婆心想,自己已80多岁了,又是个小脚老太婆,无论走得怎么快,也比不过县太爷坐轿子来得早,也赞成这样办好。

等到开桥那一天,杜婆起个早按平时行走的速度一摇一摆地往桥头赶,待赶到桥头时,却不见县太爷先到,等了大半个钟头,才见县太爷坐着轿子不紧不慢地赶到了。县太爷下轿笑呵呵地说:“我们三个人六条腿赶路还不如您老一个人走得快!这个开桥剪彩您就不要再推辞了。”杜婆怎么也不知道县太爷故意推迟起程时间走在后面,有意让杜婆先到桥头开桥剪彩的底细,于是也就同意开桥剪彩了。石桥是杜婆带头捐钱建造的,开桥剪彩的人也是杜婆。有人提议石桥应该叫杜婆桥,桥西边原来叫大屋的村子应该改为杜婆桥村。县太爷与众人齐声说“好”。这样就有了“杜婆桥”,就有了“杜婆桥村”。事后,在桥南约50米处又搭建了凉亭,也取名叫“杜婆亭”。

石桥建成后不久,在桥东端南边沿长出一株山楂,桥中央的桥墩石四周爬满石莲藤。村里老人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说这是建造石桥的石匠留下的“鲁班”(暗藏的机关);有的说是石莲,即石连,意即石桥连着千千万万过桥人的心。山楂意谓石桥祝愿千千万万过桥人都能过上如山楂那样火红的日子……

杜婆三颂

杜婆造桥路人来往好方便,

杜婆建亭避风雨又纳凉。

桥知黎民喜怒和哀乐,

亭懂世人悲欢与离合。

杜婆人家开门杂事多,

柴米油盐酱醋茶。

遍尝民间咸淡酸甜苦辣味,

桥头桥尾亭里亭外觅文化。

环城北路穿东西,

泰和大道贯南北。

高楼万丈拔地起,

村变城区人心齐。

宝马奔驰寻吉利,

民生乐业又安居。

勤劳守法致富多,

男女老少颂杜婆。

(注:宝马、奔驰、吉利均指轿车)

人杰地灵杜婆桥,

沧桑正道换新貌。

桂花香飘柳成荫,

秀山丽水美如锦。

房车存款件件有,

养老防病不忧愁。

小康生活蜜蜜甜,

杜婆文化代代传。

编辑:李婷宜

审核:郭薰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wh/11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