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纪录片《中山国》可以说是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段讲中山国故事的一次成功实践。在中山国文化发展定位研讨会上,艺术、传媒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如何更好、更广地传播中山国文化都具有极具启发意义。
本期推出的是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石家庄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梁勇,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周大明,石家庄作协副主席程雪莉,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浩教授的精彩发言。
中山国文化保护利用的思考
梁勇
年11月,张志平先生邀请省会部分同志,召开了中山国文化座谈会,我提出中山国文化申遗的建议。《燕赵都市报》大手笔刘学斤先生邀我写了一篇长稿。11月29日刊登在《燕赵都市报》。如今已过三年,再次研讨中山国文化复兴。我有很多感触。
借此机会,说两点感悟,四点建议:
感悟一、中山文化复兴之优势
从春秋战国诸侯中山国,到汉晋中山封国,从北宋中山府到元代中山府,一直到明朝第一名将徐达被封中山王,中山延续千余年。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山曾作为后燕都城,文化厚重。在当今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一带一路战略和文化复兴战略中,中山文化要走出河北,走向世界,需要产业化开发,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中山文化遗址,是河北独有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既有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遗址、行唐故郡春秋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还有后燕国都定州中山国的丰厚遗存。满城汉中山靖王墓、定州北庄子汉中山王墓、定州市区汉墓及其大批文字石,战国中山国石邑故城遗址(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南故邑)、东垣故城遗址(今石家庄市东古城)、曲逆故城遗址(今顺平县西)、房子古城遗址(晋高邑县故城)、宋子古城遗址(今赵县宋城)、中人城(今唐县城西)、丹丘(今曲阳县故城)等几十座战国两汉故城遗址,加上曲阳中山古瓷窑遗址、苏轼雪浪石、定州缂丝、唐宋茶马互市古道等等,辉耀中华。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留下不朽的《中山松醪赋》《中山雪浪石铭》更为中山历史留下了辉煌篇章。
中山国疆域全在河北省境内,这是历史赋予河北的优势,也是一份责任。曾经的齐楚燕赵韩卫秦,战国七雄太霸气,疆域太大,边界不清,所以战国七雄文化遗址几乎不可能联合申报文化遗产。如齐国临淄古城、车马坑很震撼,但齐国的海洋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河北沧州,徐福东渡最可信的遗址是徐福东渡十多年后汉高祖设置的渤海郡千童县。楚文化很辉煌,但疆域太广袤,跨越多个省市,所以几乎不可能联合申遗。唯有中山国、三星堆、金沙遗址,疆域不大不小,十几处重要遗址,可能申遗成功。我为中共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讲《河北历史文化》时提出建议,中国近代铁路,唯有京津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然,中国铁路就永远也没有文化遗产了。同样,中山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民族性、地域性,就是河北文化优势。
感悟二:既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本来相辅相成。既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要维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法律,又要克服死保护、保护死的观念,要用创新思维、旅游思维和产业思维,利用中山国历史文化资源,有序利用中更好地保护、更美地传承、更好地传播、可持续地利用。
中山国历史文化是中华多民族历史上河北独有的文化资源,河北应有使命思维和担当意识,弘扬、利用中山国历史文化为己任,从世界的视角、中国高度,把握本土特色,坚定文化自信。
这是我两点感悟。再提四点建议:
建议一,中山国文化遗址联合申报文化遗产
近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批了一批组合型世界文化遗产,诸如跨国的“丝绸之路”、中国跨省域的“大运河”及中国“土司遗址”等等。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把本土特色的文化遗产科学组合,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为此,我给省政府写了《以赵州桥为龙头联合申报中国石拱桥建造技艺世界非遗的建议》;还提出由河北省牵头将嶂石岩地貌申请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在阳原泥河湾之乡授牌仪式上,我提出将中国泥河湾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
在定州市第一届中山国文化研讨会上,我总结了定州中山文化八大表征意义。石家庄、定州、保定等市可以将中山国历史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山国丰厚的遗址、独特的文化,涵盖战国到汉晋中山国的厚重遗存,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符合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当然,要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视野,保护中山国文化生态,把具有千年文化辉煌的中山国文化遗产,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
再说,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就是对中山国文化最大的弘扬和传播,也是借势造势最大的营销策划和品牌推广。这应该是中山国文化复兴最重要的文化担当和光荣使命。
建议二、城市文化提升工程和中山国文化传播
要珍视中山文化,培植公众对历史文化本底的认知。河北省博物院大门前摆放两尊中山国双翼神兽,识别性非常好。石家庄和定州的城市规划、城市雕塑、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不仅要体现现代化,也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质,应该有历史文化思维,让城市更具有世界高度、本土文化魅力和中山文化特质。
城市园林、城市雕塑、火车站大型壁画、地铁车站,要适当配置历史文化符号,包括中山国的文化标记。我作为石家庄地铁站装饰招投标的评审委员会专家,多次反复强调,地铁作为公共交通设施,不能搞成博物馆,但必须有历史文化符号,要通过地铁站的文化装饰,培植公众对中山国文化的认知。定州应该利用汉晋中山国文化标志,培植公众对城市文化本底的识别符号,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建议三、以旅游产业思维用好中山国历史文化资源
对中山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要有旅游思维。不仅把中山国遗址开发成旅游景区,更要用旅游思维,开发和组合中山国历史文化元素,把吃住行、游购娱、修学、修心、修疗等旅游要素与中山国文化结合起来。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化旅游要素。把旅游要素提升品位,让游客在中山国文化氛围里,吃中山国宴美食,喝“中山松醪美酒”,读苏轼《中山松醪赋》,赠苏轼手书《中山松醪赋》酒书。用战国中山酒古法酿制的中山国喜酒,赠送中山千日醉的酒书。
住宿接待可以开发中山国特色的酒店、小筑、民宿,享受中山古风古韵的居住环境。服务员身着中山国秀美服饰,展示中山国“投壶”、骑射等传统文化。
出行方面,中山国旅游车辇,可复制中山国王侯、公卿和大夫的车辇,乘坐汉中山王婕妤的羊车、马车、鹿车等,游览中山国的山水风光、王侯园囿和陵园宫阙。
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领域,按照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说“中山国多美物”,打出“美物中山”主题广告吸引游客,购买中山国美物、特产,包括错金银国宝复制品、玉佩、漆器、金银器的复制品,利用瓷器仿造中山国金属器餐饮器、酒器、礼器等。一套博大的中山国购物体系、商品系列、旅游购物开发,构成新的产业链。
娱乐产业不仅要让游客在具有经典中山国文化氛围中,欣赏战国中山乐舞、品鉴大汉中山乐府、聆听中山国慷慨悲歌,见识司马迁笔下中山国名优文化的深厚魅力。
战国、两汉中山国大批陶俑的服饰,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可开发中山国服饰服装展、办中山国服装文化节,创建中山文化园。在旅游景区、大型演艺场所,举办中山古风、大美中山文化演出。展示中山国歌舞、名人、服饰的文化魅力。
“倾国倾城”成语,最早见于《诗·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但后人记住这个成语,是汉武帝中山人李延年赞颂妹妹的乐府诗,迷住了汉武帝,《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从此,“倾国倾城”成为中山美女的代表,也成为美色绝代的代名词。把倾国倾城之美展示出来,成为河北中山国文化旅游品牌之一。
建议四、加强中山国文化传播推广工程
张志平先生以弘扬本土文化为己任,从《西柏坡记忆》到《平山印记》,再到大型纪录片《中山国印记》,几十年笔耕不辍,为传播和弘扬河北省文化精髓不懈努力,为打响本土文化品牌殚精竭虑,用文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成就了弘扬文化品牌的工程范例。让中山国走出博物馆,让博物馆中的中山国文化活起来,让中山国文化从河北走向世界。张志平等一大批文化贤哲一直在努力。
这项事业需要继续,中山国文化传播和积淀还需要继续。所以我建议,应该把中山国文化纳入河北省及相关市县的文化产业、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旅游产业开发等重点工程中。
1、写一部《中山国史》。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要加强中山国历史研究,组织专家团队,编纂《中山国史》,为深入研究中山国历史奠定学术基础。
2、著一部《中山国文化志》。我和张志平先生合作写过一篇《中山文化论》,在此基础上应该写一部《中山国文化志》,以“世界视野,中国高度”通过对比研究,对中山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进行研究,总结探析中山文化的传承脉系与地位。
3、发掘一批中山国遗址。要进一步加强对战国中山、汉中山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古学考察。探析行唐县故郡春秋贵族聚落遗址和墓葬与中山国关系。加强对定州市城市建设考古学研究,勘探汉中山国宫署遗址、后燕皇宫等重要文化遗址,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4、纂一批中山国研究、保护、开发的志书。地方志是最全面记载自然与社会、人文历史的一种著作。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已经办了三届,唯有秦皇岛市年承办的旅发大会,随后编纂出版了《秦皇岛·第二届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志》,全视角、系统、全面、严谨地记载了秦皇岛市筹备、谋划、承办第二届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全过程。全书60多万字,四百多幅图片、地图、照片。鉴于此,我建议,编纂《平山县中山国都城灵寿遗址发掘保护志》。定州市可以编纂《定州汉中山国遗址考古发掘保护志》。
5、举办一批中山国文化讲坛。中山国文化要进校园、进社区。中山国文化要写入河北省乡土教材,大学探索开设中山国史选修课。
6、中山国文化可以拍摄影视剧,可以制作广播节目,可以创作动画片。我在河北广播电台主讲的《燕赵传奇》讲了四年集,讲到了中山国,但远远不够,还可以继续深入发掘中山国历史文化,讲更多中山国故事。
中山文明是河北历史上一部大书,中山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更是一部辉煌的新作。河北的领导、学界专家和企业家一起担当,一起奋进,努力实现中山文化复兴,圆一个中山梦,圆一个中国梦。
作者简介:
梁勇,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石家庄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谈对中山国考古成果的拓展研究
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