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科研热爱生活
阚正荣,我校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19级硕博连读生,中共党员,从师张海林教授。入学三年以来,主要从事保护性耕作与农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6篇,一区5篇,二区1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30。中文核心3篇,参与一部专著的撰写,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幸遇良师,吾生有幸
年考入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他,和农学专业结下不解之缘,之后顺利保研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继续深造。怀着对研究生生活的憧憬来到了张海林教授课题组。张老师的细致严谨感染了他,使他坚定地选择了硕博连读的道路。然而科研道路没有一帆风顺,入学后迟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一度陷入迷茫的他,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理清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确定了保护性耕作与农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课题。接下来就是看文献,讨论方案,修改方案,对研究课题从研究意义,科学问题,试验设计等方面进一步细化,这里每一步都离不开张老师的耐心指导,最终确定了“耕作措施对华北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这一题目,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博士开题。
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历经波折,英语水平的欠缺阻碍了他的发展,写出来的语句生涩难懂。教授专业英语的张老师鼓励他要多写多积累,并且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帮他修改。终于等到了可以投稿的那一刻,submittedtojournal让他如释重负,然而“rejected”字眼至今让人难忘,紧接着又换了其它杂志,等来的同样是rejected,rejected,rejected…。当初的满心期待逐步化为心灰意冷,一度怀疑了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自己急功近利了,文章质量就是不行?然而张老师总会鼓励他,说这是科研的必经之路,你文章质量还是不错的,同门师兄弟也说文章写出来都是可以被发表的。于是,在反复修改和打磨的过程中,阚正荣更加敢想敢做,及时和导师沟通自己的想法,并提出更具说服力的解决方案。科研的道路上总是黑暗和光明交织出现,终于在今年文章迎来了好消息,被Geoderma,FieldCropsResearch,Catena,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等杂志陆续接收。
阚正荣认为多和导师交流可以开阔思维和增强科研思维能力,课题的完成也离不开实验室其他成员的无私帮助,从田间试验到室内分析,离不开师兄师姐们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师弟师妹们的任劳任怨。张老师教导他在钻研学术问题的同时,注重实用性,而非唯成绩为唯一标准。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管理着近40亩地的他,开展自己研究课题的同时,与当地农户打成一片,积极学习农户在小麦玉米种植方面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尝试解决保护性耕作措施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力学笃行,学以致用
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阚正荣在科研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年参加了“百名博士老区行”,走进赤峰市五家镇,与当地农户深入交谈,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将自己所学运用到生产实际,如宣传“测土配方”来精确施肥,讲解“测土配方”仪器的使用等,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农户的肯定。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阚正荣在年参加了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活动,走进山西灵丘,选择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如发展旅游业脱贫的花塔村,发展谷物种植脱贫的清泥涧村,发展有机农业致富的车河社区,地理位置偏僻需要政策扶持的招柏村等,调研脱贫的主要原因,脱贫前后农民的生活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给当地农户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阚正荣及其实践团队总结了灵丘县脱贫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助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劳逸结合,一张一弛
阚正荣认为强健的体魄是科研工作的保障,繁忙的田间试验和科研生活以外,他会定期到学校的健身房锻炼,每周坚持打1-2次篮球,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释放科研工作的压力。
科研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仍需努力,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迎接每一天。踏实科研,热爱生活,做更好的自己。
文字、图片来源
朱珂慧
排版
杨明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