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四海的杂技之乡和大运河有啥渊源带

05:26如果说大运河增添了南方文化的柔美,那么流到北方地区,则丰富了北方文化的刚劲。河北沧州的运河两岸,就诞生繁衍了杂技、武术等独特的文化现象,并享誉海内外。进入新时代,沧州人正以运河文化带为载体,用好文化遗产,做大特色文章。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新蕾:我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运河沧州段最南端的吴桥县。提起吴桥,您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她“杂技之乡”的美名。都说,“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吴桥”。而在古代,吴桥的杂技艺人,正是沿着大运河南下北上,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一身绝活儿。“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在沧州,一首杂技艺人行走江湖的歌谣传唱了千年,歌词中提到的“条河”就是沧州民间对大运河的称谓。如歌中所唱,是运河成就了杂技,也是杂技丰富了沧州运河文化的内涵。原吴桥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杨双印:运河沿河城镇经济比较发达,码头比较多,人也比较多,他们过去叫“闯码头走码头”,都是就从这来的。运河经济带形成的这种发展,也是给他们提供了场所。这对吴桥杂技的发展也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大运河和吴桥杂技,是有这种非常紧密的关系。杂技崇尚武与力,杂技人因运河走南闯北,运河也赋予沧州人更多的刚毅、果敢、豪迈,更衍生出沧州的侠义文化。这也成为沧州运河文化不同于沿线其他地方的一大特色。王保合,出生于吴桥的杂技世家,他的祖父王玉林当年就因杂技名扬京城,在北京天桥被称为“八大怪之一”。王保合5岁就跟着父辈卖艺,他们沿着运河而上直到北京天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王保合:都在这个河的两边,做买卖的做买卖,打把式卖艺的卖艺。王保合表演的缩骨功和三仙归洞,深得吴桥杂技的精髓,今天他不负使命,将老一辈的技艺传承了下来。现在吴桥杂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王保合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有的杂技艺人远涉重洋,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声誉,“世界近代马戏之父”孙福有、精通六国语言的杂技明星史德俊、号称“东方卓别林”的赵凤歧……他们的声名与运河的波光交相辉映。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新蕾:过去,吴桥的杂技艺人们,正是沿着运河南下北上,最终将这项艺术带到了全世界。现在,这项令人惊叹的表演也吸引着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慕名前来学习。我正在中国第一所专业培养杂技艺术人才的中等艺术学校——吴桥杂技学校。红姆巴斯来自老挝国家杂技团,这已经是她第三年来到沧州吴桥学习杂技。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老挝留学生红姆巴斯:我喜欢中国杂技,希望回到老挝演出,然后在杂技团教小孩。从吴桥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有的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有的办起杂技学校和演出团。吴桥杂技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与交流搭建了一座独特的桥梁。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国际交流科科长段勇:一直到今天,共计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约32个国家培养了名留学生。近年来,吴桥还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杂技从文化资源向产业化发展的升级。目前已经形成了杂技教育、杂技旅游、杂技演出、杂技魔术道具研发等杂技文化产业支柱。而吴桥所在的沧州,深入挖掘运河沿线诗经、武术、医药等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名镇,大力建设具有沧州特色运河文化带、生态带和旅游带。记者手记同受运河水滋养,沿线人的生活与文化有其共性,但是一方山水又有一方风情,各地又焕发出自己的面貌。沧州的杂技、武术等,融入了尚武精神,带着粗犷的北方人性格,就是沧州运河文化的独特表达。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防止千篇一律、百城一面,就在于目光向内,挖掘自身特色。向内看得越深,越能打造个性美。来源:BTV新闻我知道你在看哟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xw/1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