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九十九,下到才会走。吴桥耍玩艺,人人有一手”,这首古老的民谣在沧州吴桥地区被广为传唱。至于民谣是什么时候有的,吴桥的很多老人也说不清楚,有说几百年的也有说千年以上的,但终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喜爱,这种喜爱就像四川人和湖南人对辣椒的感情那样深沉而执着。吴桥人将杂技艺术深深地融入日常生活。在吴桥,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甚至是饭桌前,吴桥人随时会翻一串跟头,叠几组罗汉,变几套戏法或者表演个魔术来打发时间。
杂技艺术走入寻常百姓人家这是吴桥的一大特色。吴桥人对杂技世代的坚守,是对艺术的执着痴迷,还是有着别的深层的原因?或许,通过剥茧抽丝的方法,我们能对吴桥杂技这种民俗艺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以艺谋生吴桥杂技是吴桥人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选择的一种独特的谋生方式。吴桥位于古黄河的下游,西有京杭大运河,东邻四女寺河,纵横交错的河流占去了吴桥大片的土地。另外,吴桥的土地多是贫瘠的盐碱地,水灾频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恶劣生存环境下走投无路的吴桥人只能打着跟头、变着戏法,背井离乡浪迹江湖去靠卖艺养家糊口。
吴桥地处畿辅重地古沧州境内。古沧州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发生战争是常有的事情。频繁的战争让吴桥人丧失了安定的家园,也使得本身地少贫瘠的吴桥人生存更加艰难。基于生存的考量,吴桥人只得离开战争不断的故乡,但是为了生存吴桥人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卖艺这种方式。
吴桥人练习杂技已经成为古老的风俗。古代的吴桥是庙会盛地,吴桥境内寺庙林立,大量寺庙在吴桥聚集,逐渐就诞生了盛大的庙会。庙会上除了进行一些佛教的法事,还要有一些娱乐性、有看头儿的表演,这也就为吴桥杂技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庙会为四方香客提供了求神拜佛的机会,同时也为吴桥杂技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演出场所。庙会利用吴桥杂技吸引香客,吴桥杂技借助举行庙会的机会进行表演,两者相辅相成,逐渐形成了吴桥杂技的民间风俗。
吴桥还有逢年过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戏,士女喧阗,官不禁夜”的传统风俗和冬春两间,红白喜事,喜庆丰收时,百姓们涌上街头,或头戴猛兽面具,或身着七色彩衣,竞技献艺,通宵达旦的风俗。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吴桥杂技的身影,这也说明吴桥人的确是把杂技融进了自己的生活。
在吴桥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从商店打完酱油的孩子不是提溜着酱油瓶回家的,而是把酱油瓶立在小拇指上托着走,还可以做到点滴不漏;下雨天一群小学生不打伞,而是把雨伞顶在鼻梁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烛夜新婚丈夫给新娘变个戏法,新娘给丈夫表演个小魔术都是常有的事情。吴桥人就是用这样有趣的方式喜欢这杂技,并从中获得杂技艺术带来的快乐。
杂技身世杂技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汉代的时候杂技被称为“百戏”,隋唐的时候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其它的歌舞改名为杂技。中国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有过一些关于杂技表演的记载。
《列子·说符》里介绍了当时民间曾有在空中投掷五剑、七剑的表演。汉代张衡在其代表作品《西京赋》中描述过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精彩表演。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很多诗歌中也有相似的关于杂技表演的记载。到了宋代的时候中国杂技已经比较成熟,当时已经发展到近40个表演项目。比如《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关于宋代杂技的表演场景。
吴桥杂技始于何时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了解到在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吴桥就已经出现了杂技。年吴桥小厂村发现了一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古墓,古墓的壁画对当时的杂技艺术做了生动的描绘,其中,倒立、肚顶、蝎子爬等杂技动作都在壁画中有所呈现。
关于吴桥杂技的出现还有一个传说。唐代时候,一个叫纪晓堂的读书人在长安参加科考失败,后云游到终南山,恰巧遇见吕洞宾,于是他就拜吕洞宾为师学了三百六十种杂技。学成杂技的纪晓堂浪迹到吴桥,就在那里收徒授艺,于是吴桥学习杂技的人越来越多。
明朝时候吴桥的杂技在全国已经享有盛誉,明中期时还出现了东派和西派两个派别,后来西派实力越来越大就流传到吴桥全县。在吴桥的地方县志中就有当时的朝廷官员观看吴桥杂技的描述。明代阁老,出生在吴桥的范景仁在他《游南园记》这本书中就记载过自己在吴桥观看精彩马戏的盛况。这些关于吴桥杂技的历史的记载也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其有着足够悠久的历史。
清代咸丰年间,吴桥杂技西派掌门人刘永贵创设了马术,其中最突出的节目是关公劈刀。他把戏剧艺术吸收到杂技表演当中,使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清朝的陶家门杂技主要表演古彩戏法和捞活,就是现代幻术和魔术的前身。最初的吴桥杂技各门类界限分明,各树一帜。到了清末明初的时候各门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融为一体。
年,著名吴桥杂技表演者孙富友招纳各门精英,联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杂技集团。根据各门的特长,将吴桥杂技编为四大门类:一是武术,二是杂耍,三是驯兽(其中包括马术),四是幻术和魔术。后来,吴桥杂技在这四大门类的基础上,越分越细,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吴桥杂技在建国初期还很兴盛。直至20世纪50年代,还有许多吴桥人依然坚持漂泊各地进行杂技艺术的表演。另外,在吴桥当地也形成了许多专业的、有相当规模的杂技艺术表演团体。这时候吴桥有大型的马戏表演团体六七十个,三五人组成的小艺术团体有近五百个,傀儡戏演员接近三千名。
坚守传承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杂技从艺者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杂技是身体的艺术,无论其表演什么项目都要借助身体的最好状态去呈现想要表现的效果,所以每一个杂技表演者都要吃尽各种苦头去挑战身体的极限。
吴桥杂技最初出现的时候种类少、表演的难度相对低,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观众的欣赏要求越来越高,吴桥杂技不得不增加表演难度和提高其观赏性。吴桥杂技人能够脚蹬几十斤的大缸,同时藏一位成人在缸中,缸上可再站一人,从事这样表演的杂技人需要练多少苦功夫可想而知。
吴桥练习杂技的人哪个没有受过伤,轻则伤到皮肉,重则伤筋动骨,更有甚者威胁生命。为了寻求表演观赏的刺激,从事高难度表演的杂技人往往是拿命在赌。这些表演者或是迫于生计不得不冒险尝试高难度的动作,或是出于对杂技艺术的执着热爱,即便是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还会继续坚持。
最初,迫于生存的无奈,吴桥人选择了用表演杂技的方式谋求生存的基本权利,这种生存方式不仅创造了一种伟大的民间艺术,吴桥人坚持杂技艺术的执着和吃苦坚强的品质同时也感动着世人。
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生存条件极大改善的新时代,吴桥人并没有放弃杂技,反而还在努力地传承和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民间艺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省属中专杂技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杂技表演者。因为吴桥杂技学校在国内外取得的突出成绩,年的时候还被吸收为世界马戏联合会成员。
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优秀的吴桥杂技开始走向国际。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已经成为继巴黎、摩纳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杂技赛场。
杂技事业的发展,使吴桥杂技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艺术的发展和交流,聪明的吴桥人开始依托固有的杂技艺术找到了“开发杂技资源,发展旅游业”这条新路。于是集旅游、博物、艺术、比赛、表演、教学、展览为一体的吴桥杂技大世界应运而生。如今杂技艺术在吴桥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文化产业。
吴桥人对杂技的坚守是在延续民族艺术的香火,也是在用这一艰苦的方式记住祖先曾经历的生存苦难,毕竟这门艺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帮助他们走过了一些艰难的岁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杂技对于吴桥人来说何尝不是“渔”呢?不管吴桥杂技诞生的原因如何错综复杂,这种古老的表演方式体现的是人的毅力品质,传达的是身体之美的艺术,这也成为吴桥杂技震撼并打动人们的关键。
杨帅锋
孙小荣·工作室
城市文化研究员
主笔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配图来自网络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