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崖遗址
济南也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传当年舜帝曾躬耕于历山,即今天的济南千佛山。民国时期,在济南发现的城子崖遗址还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最早的实证。有许多专家学者在对济南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后认为,秦汉时期的济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上海。这不仅由于济南地区位于济水之上,控制着东西往来的交通要道,更是由于齐地有着丰富的盐铁渔业之利,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
济南附近曾发掘出土过大量高规格遗址和汉墓,比如东平陵城遗址、章丘洛庄汉王陵、危山兵马俑坑及汉王陵等等,这无疑证明了济南地区的重要性。直到现在,济南市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依然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控制着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秦朝郡县图
既然山东济南因济水而得名,仍然存续至今,那么为何却没有山东济北市?本文就来简单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发现,其实在历史上,山东也曾有过济北郡和济北国,只是后来经过历代变革而废除了。
济北郡最早出现在秦朝。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立三十六郡,将齐国的博邑改为博阳县(今山东泰安市泰山区),后来又在此设置济北郡,以博阳县为郡治。秦末天下大乱,项羽以楚怀王的名义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其中就有济北国。当时今济南地区属于济北国的管辖范围,为历下邑所在地。
到了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刑白马而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分封了9个同姓诸侯王,将庶长子刘肥封在齐国,定都临淄。当时济北国也改置回济北郡,属齐国辖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分济北郡东南置博阳郡,济北郡范围缩小,郡治也从博阳县迁至卢县(今山东平阴县东北,长清区西南广里村附近),辖区北达今河北吴桥县,南至今山东平阴县,东抵今山东惠民县,西抵今山东德州市附近。直到汉惠帝末年,从济北郡中分离出来的博阳郡郡治迁徙至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因此地位于济水以南,郡名也就改为了“济南郡”。
西汉郡国图
济南郡诞生后,辖境相当于今济南市区及章丘、莱芜和钢城(商河平阴长清属济北郡),泰安市区及新泰市以及今淄博市西部等地。高后元年,吕后大封吕姓为王,将其侄吕台封到济南,分割齐国西部的济南郡,建立了济南国,同样定都于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高后七年,吕雉又将汉惠帝之子刘太封至济南,改济南国为济川国,刘太为济川王。第二年,吕雉去世,身在长安的刘章和刘兴居打算立大哥齐王刘襄(刘肥长子)为帝,便通知刘襄起兵,西入关中平诸吕之乱,继承帝位。不久之后,在陈平、周勃和刘章等人的帮助下,吕氏集团被灭,代王刘恒即位,刘襄只能悻悻而归。
汉文帝即位后(公元前年),复济南国为济南郡,重归齐国所属,当年齐王刘襄病死。十二月,汉文帝得知刘章和刘兴居最初想立刘襄为帝,于是就将二人的功劳压下,分割齐国给刘氏兄弟。刘章因斩杀丞相吕产有功,被封为城阳王,又分割齐国济北郡,置济北国,封刘兴居为济北王,定都卢县(今济南市平阴县东北,长清区西南)。没多久,济北王刘兴居因不满汉文帝,认为其以庶子即位,名不正言不顺,皇位理当由刘邦长子刘肥的后代继承,便发动战争,结果兵败自杀,济北国也因此被废为郡。
汉初诸侯王国图
济北国被废15年后,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年),朝廷再将齐地分割为齐国、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六国,分别立刘邦之孙、齐悼惠王刘肥第九子刘辟光为济南王,第十子刘志为济北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文帝十六年,复以齐悼惠王子安都侯志为济北王。”当时围绕皇权继承问题产生的矛盾已经特别严重。
汉文帝去世后,其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当上皇帝后,立刻着手处理尾大不掉的诸侯国势力,与晁错商议削藩。景帝三年(公元前年),刘肥尚在人世的四个儿子,济南王刘辟光、胶西王刘卬、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积极响应吴楚赵三国号召,起兵反对朝廷削藩策,史称“七国之乱”。济北王刘志并未参与,坚守不出,兵变平定后,汉景帝将其改封为淄川王。次年,汉景帝又封淮南王刘长(刘邦第七子,吕后抚养长大)次子刘勃为济北王。
七国之乱
而这时候的济南国则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周亚夫等人的进攻下,济南王刘辟光兵败被杀,济南国也被废,降为济南郡。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又析济南郡南部泰山一带和济北国东部的一部分,置泰山郡,济南郡的领土大为缩小,只有今济南、章丘、济阳、邹平以及以及淄博周村、淄川等地。后来济北王刘宽(刘勃之孙)因罪自杀身亡,济北国也被废。
东汉立国后,建武十五年(39年),汉光武帝刘秀封第三子刘康为济南公。第三年,又将刘康封为济南王,并将平原郡的六个县,祝阿、安德、朝阳、平昌、隰阴、重丘并入济南国(朝阳县,今山东邹平西北;平昌县,今山东临邑县北德平镇;安德县与重丘县均在山东陵县附近;祝阿县,今山东禹城附近;隰阴县,今山东齐河)。在被废两百年后,济南郡再次升为济南国。一直到汉桓帝永兴二年(年),因刘康曾孙刘广无后,济南国再次被废。
东汉济北国与济南国
熹平三年(年),汉灵帝封河间王刘利之子刘康(与刘秀之子刘康不是同一人)为济南王。汉灵帝中平元年(年),曹操因镇压黄巾军有功,被封为济南国相。他在位的3年间,大力整顿国政,“奸宄逃窜,邵界肃然”,济南为之面貌一新。延康元年(年)曹丕代汉称帝,刘康之孙、济南王刘开改封崇德侯,废除济南国,改为济南郡。
而与此同时,济北国也于永元二年(90年)复立,汉和帝封最宠爱的第五子刘寿为济北王,并将泰山郡的几个县并入济北国。安帝永宁元年(年),刘寿去世,其子刘登继承王位。刘登去世,王位传给刘多,刘多无嗣,死后另立其弟刘安国为济北王。
刘安国去世时,其子刘次即位为济北王,年仅9岁的刘次为父守孝满28个月,朝廷特意嘉奖其恪守孝道之举。“济北王次以幼年守藩,躬履孝道,父没哀恸,焦毁过礼,草庐土席,衰杖在身,头不批沐,体生疮肿。谅暗已来二十八月,自诸国有忧,未之闻也,朝廷甚嘉焉。《书》不云乎:‘用德章厥善。’《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今增次封五千户,广其土字,以尉孝子恻隐之劳。”同时,刘寿之子刘懿被权臣阎显把持,扶上皇位,成为东汉第七任皇帝,在位两百余天,史称“前少帝”。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年),刘次之子刘政去世,无嗣,济北国被废。
西晋济北国与济南郡
西晋统一后,济北国复立,国都从卢县徙治卢子城(今山东平阴县)。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西燕仍置济北国,前秦至南燕时又改为济北郡,后被废。西晋永嘉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县,初步奠定了济南城的框架。南北朝时期,刘宋重置济北郡,郡治仍位于卢子城(今山东平阴县)。宋文帝元嘉九年(年),刘宋与北魏大致沿黄河、济水一线对峙割据,朝廷为了安置大量从北方南逃的居民,在济南郡侨置冀州。
后来鲜卑族统一北方,山东全境也落入北魏的统治之下,废除侨冀州,济南郡改属齐州,仍治历城县,济北郡治卢子城,属济州管辖。此时卢县也向西迁徙至黄河岸边的军事重镇碻磝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有重要渡口碻磝津,为北魏“河南四镇”之一),成为济州州治。到南北朝末年,济北郡与济南郡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固,未再发生变化。
北魏济北郡与济南郡
隋朝时,济南郡改为齐郡,撤销齐州,郡治仍位于历城,济北郡则迁治卢县(今山东茌平县西南),撤销济州。与此同时,在原济北郡治卢子城地置榆山县(今山东平阴县西北,齐平阴邑附近),后改回平阴县,在原卢县地置济北县,位于今山东长清区西南,平阴县东北。唐高祖武德四年(年),废济北郡,复置济州,州治卢县(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原济北郡治平阴县亦延续至今。从此,济北的行政区划不复存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齐州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年)复为齐州。
结语
唐宋以后,随着济水中上游河道的逐渐消失以及黄河频繁改道的影响,济北郡的战略地位大打折扣,原本作为控制济水和黄河要道的重要军事重镇,如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唐朝,存在多年的济北郡(国)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济南郡则一直延续下来,宋金时期为齐州、济南府,元朝置济南路,明代时济南成为山东首府,一直持续到现在。
-END-
作者?读史漫录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