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著四书吴桥古稀老人奋力抢救杂技文

“杂技文化中,很多口口相传的东西逐渐散失,让人心痛。我想将它们捡起来,落在纸上。”吴桥76岁老人杨长友一心扑在抢救杂技文化遗产上,七年著《杂技服饰图集》《杂技行话》《吴桥杂技道具图谱》《吴桥杂技乐谱集》四本书,写就50余万字、手绘余幅图,让人更全面地了解吴桥杂技历史和发展。

杨长友老人绘制的杂技道具:飞车走壁

记者轻轻翻开杨长友的手稿,看到老人字迹娟秀整洁,图画栩栩如生。杨长友说,他曾从事教育、杂技舞台美术和群众文化工作。从县文化馆退休后,凭着对家乡和杂技文化的一腔热忱,他参与了《吴桥县志》的续编工作。

“那时深刻地感到杂技方面的书太少了,资料支离破碎,很多东西是口口相传,懂的人越来越少,很可惜。”杨长友说,他老了,但还想为吴桥做点事情,于是萌生了编写杂技系列丛书的想法。

写书并非一时脑热。杨长友是个细心人,早在杂技团工作时,他就开始留心记录杂技服饰和道具等的发展变化。后来在文化馆工作,杨长友也有意接触杂技图书。七年间,他广泛走访杂技业内人士,“泡”图书馆,搜集整理的资料塞满了书柜,画的草稿装了一大箱。除了吃饭、睡觉、照顾老伴,杨长友一切精力都倾注在写书上。

“杂技道具和服饰的演变,很有意思。”杨长友说,以前“闯荡江湖”的杂技艺人为省钱省力,用生产、生活用品作道具,不注重服饰。去外地演出时,艺人还会临时向当地群众借物耍弄。

“蹬缸表演,以前用腌咸菜的土缸,现在多用青花瓷缸。”杨长友笑着说,如今杂技道具大到汽车摩托,小到圈环弹丸,材质、结构和外观都在不断创新,凸显杂技之美。服饰也从便装、制服、运动服慢慢发展为配合舞台效果的精致演出服。

杨长友老人绘制的杂技服饰

记者翻开《吴桥杂技道具图谱》中“飞车走壁”一页,看到老人描绘的飞车笼球,线条细腻,造型逼真。杨长友说,这些道具图是数次深入杂技团、杂技大世界以及杂技道具销售部,用相机和速写本对着实物记录下来,在草稿纸上练好,又誊画到稿纸上的。

“贵包口?”“利子。”这是杂技老艺人在对行话,大意是“你是哪一行?”“我演戏法。”行话因其简练、丰富,至今仍在许多杂技团体、班组艺人中流传。杨长友多年来辛勤讨教书本、行内人,在他编著的《杂技行话》一书中呈现了大量杂技“密语”,连老艺人都连连感叹其全面和内行。

目前,杨长友的四本书已经付梓。老人说,他有一颗爱钻研、不服老的心,他还要在杂技文化研究上继续前行。

来源:燕赵都市报

编辑:生花

赞赏

长按







































郑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补骨脂酊在北京哪家医院有卖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s/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