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小百科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中国北方地区现存最早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以山东省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

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艺人师承谱系和口碑传说,山东大鼓由渔鼓道情的孙赵门衍化而来。已知清嘉庆年间,孙赵门山东大鼓河北籍艺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带山字,即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五大山。自清嘉庆至民国二十六年(),山东大鼓在冀鲁两省南起聊城、临清,北至德州、沧州的大运河两岸十分兴盛,并形成三个支派。

一支是以故城县为基点的老北口派,向北传至沧州地区吴桥、东光、南皮等县。其代表人物是何老凤及其传人董天佐、桑天佑、刘天秀、鲁泰昌、王泰恒、孙泰秋、张泰泉、傅泰臣、刘泰清、周泰喜、王福贞等。老北口派的书目多为中篇,主要有《瓦岗寨》、《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等。短篇以三国段居多,如《草船借箭》、《华容道》、《单刀会》等,还有本曲种特有的小段如《小黑驴》、《一窝黑》等。

第二支是以南宫县为基点的小北口派,代表人物是张风梧、宋四莫。在小北口这个支派里,又有三支:其一是流行在衡水、枣强、景县一带的一支,当地称之为怯大鼓、铁片大鼓、鼓碰弦。艺人以莫、振、中、金、田谱系传代,据衡水市北田村木板大鼓艺人李田奎讲,这一支师祖是宋四莫,宋收徒李振邦、李振起、刘振湖、阎振庄等,后来这一支派的传人改唱木板大鼓;其二是传至交河、河间、肃宁、献县的一个小分支,在当地称为山东调儿,山东柳儿。这一小支是张风梧、宋四莫的传人,交河县的李振邦在成名后,自立门户,以振、中、进(金)、相、永、祥、和、智、瑞、升排序传衍出来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这一小支中出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艺人,其中以献县杨进桢、肃宁石进奎名望最大。这一小支的艺人行艺范围广,除冀中农村外,还进入京、津、保定等大中城市,以及山东、北京、内蒙、东三省的部分城乡。著名艺人还有杨俊杰、枥俊祥、王祥林、任相臣、申相琴、沈相廷、王艳永、王风永、齐鹤鸣等。在艺术上,不仅兼有小北口支派的特色和传统,还有所创新,吸收了西河大鼓巧、俏的唱法,突破了死口实词的说唱形式,唱中加白、白中加唱,自由随意。代表书目有《黄爱玉上坟》、《秦琼卖马》、《少英烈》等;其三是小北口派传至石家庄地区的赵县、束鹿一带后形成的一支,当地称之为梅花调、山东柳、鼓碰弦等,这一小支派是张凤梧的门徒南宫杨老孔、宁晋苏玉堂(二人未排字)所传,该支演唱曲调和书目与张凤梧所传无大区别。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行冀南西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渐衰落,几成绝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石家庄地区文化部门对当时称做梅花调的这一小支进行大规模挖掘抢救,搜集整理了一些文字和音乐资料.但表演后继乏人。

第三支是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为主要活动地区的南口派山东大鼓,该支以梨花大鼓之名被叫得最响,叉称犁铧片、倒扒口。流行于邢台、邯郸大部地区。是五大山中徐靠山、李明山及其门人发展起来的。徐靠山、李明山均成名于清嘉庆二十年()前后。徐靠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吴春华、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艺人。孙春瑜之徒李利杰、韩利来、吴利祥、赵利俊、杨利忠、陈利江均为著名演员,尤以陈利江名声最大,水平最高,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被誉为第一说书响将,红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明山门人中的金字辈名艺人有孙金枝(女)、孙金兰(女)、刘金榜、郭老彬、赵桂存、张广兴等。除上述艺人外,程长会、李和春、张明斗、刘成名。也是有名的梨花大鼓艺人。南口派山东大鼓的演出书目,短篇有《荐诸葛》、《古城会》、《让成都》等三国段,和《宝玉探病》、《下西厢》、《丁香割肉》、《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共百余篇,中篇书目有《李天保吊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响马传》、《丝绒计》等五十余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年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时,孙金枝、赵桂存演唱的梨花大鼓均获演员二等奖。年孙金枝演唱的梨花大鼓《广场思亲》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

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演唱时演员右手执鼓楗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伴奏。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书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间,短段只唱不说。三个支派的唱腔与书目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与风格。老北口派唱腔粗犷、豪放,其开头腔是用头板或类似头板的二板起腔,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善用顿音,其旋律似说似唱自然流畅。故有老牛大摔缰的俗称;小北口派的演唱风格,溶入借鉴了一些西河大鼓的技法,较之老北口显得巧俏,委婉细腻,善说演文书,唱中加叙;南口派的唱腔婉转悠扬,曲调华丽细腻,字少腔繁,节奏舒缓。除板腔体唱腔外,南口派还有一些曲牌体唱腔,叫牌子腔,分快慢两种,只在特殊唱段如《小黑驴》、《小黑牛》、《王二姐思夫》中使用。

山东大鼓传统节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数十部;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以《三国》题材的唱段最多,有《东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六十余段;其次是《红楼梦》题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十余段;《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唱段,以及由子弟书移植过来的唱段等,共计二百余段。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1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