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沧州船过吴桥想起ldqu

  卫河杂咏之三

吴桥水净石粼粼,

丞相祠堂万古新。

勒石记曾传墨宝,

临流一掬荐溪萍。

沈兆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还画得一手好画。清嘉庆二十二年考取进士,散馆授编修,官至浙江布政使。他有很多文学作品,收入古代文学作品集,著有《蓬窗录》。沈是天津人,也算半个沧州老乡。那一年,他过卫河写下了一组诗歌,这首为其中之一。

  说到沧州运河,追根溯源,要追到卫河。卫河发源于河南,流经黄河故道,年前,曹操为了军事上的需要,遏淇水入白沟。白沟水运工程,为后来隋炀帝开通永济渠打下了基础,这就是卫运河的前身,后统称卫河。元朝将运河取直北京,借用部分卫河河道。后来,从馆陶至德州的运河就称卫运河。德州到天津段叫南运河。在德州,卫水一支往北,进入南运河,另一支向东,流入大海,称卫河。所以,今天吴桥的西边是运河,南边是卫河。四女寺水利枢纽修建后,四女寺以南称卫运河,以北称南运河。

  沈兆沄船行运河过吴桥,只见水净河清,岸边白石粼粼,不由想起他很敬重的那个人——范景文。这位比他早了好几百年的官员是吴桥人,任过河南巡府、兵部侍郎、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也就是宰相。范景文文武全才、爱民如子、施政有方、赈灾济民,好事做了许多,又素以清廉闻名,史称“二不尚书”。传说他为表自己的清廉之心,为杜绝亲朋好友的请托,特别在衙门堂鼓旁边放置一块牌子,上书“不请托,不受馈”六个大字,并且严正声明,谁若有违反,可别怪他翻脸。这样的官员自然深得民心,百姓敬重地称他“二不公”。还有传说,清兵南掠,他率兵擒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途经涿州,有人送来香茶,他将茶恭敬地泼到地上。别人不解,他说:“将士们在冰雪风霜中来赴国难,吃不上口热饭,喝不上口热水,嘴唇手指都冻裂了,我怎么忍心自己喝香茶呢?就把它祭献给大地吧。”官兵闻听,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一时军心凝聚,战斗力倍增。

  范景文一身才华一世高洁,只可惜,相伴的却是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但也正是山河破碎,成就了他的忠义之节。明灭亡之时,崇祯吊死景山,范景文绝食3天后,亦在双塔寺投井自杀。这样的前朝忠烈,连清朝的皇帝都没法不敬重。顺治十年,在吴桥偏南建了一座范公祠,康熙曾题匾“冰心玉节”,表达对这位忠义之臣的敬仰之心。还有好几位清朝大臣,也都给范景文题过词,甚至称他为“千古完人”。

  眼前的吴桥,一片河清海晏景象,一如范景文的为人风范。来到范公祠,感受范公的高风亮节,其精神万古不会磨灭。沈亦是敬重范公品德,并且连带喜欢范公的书法、文章。清代官员对明朝忠臣如此敬重,沈兆沄作为文人,自也是敬佩有加。来到了所敬之人的家乡,来到他的祠堂前,又为他立碑刻字,石碑亦是洁净明朗,把他的满怀敬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卫河边,双手掬起河中溪苹作为祭献,一炷心香诚心敬悼,想到范景文的高洁品格如日月昭昭,不禁百般感慨,一瞬间说不定泪水都会流下来。

  如今,仿范景文曾住过的南园建造的吴桥酒章文化园里,还建有他的纪念馆。放到现在,范老先生也算是一位廉政典范,”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门口这幅联,就是范景文对于后世的启迪。中宣部原部长陶铸对他崇拜有加,把他的著作《大臣谱》时时摆在案头,带在身边。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吴桥时,曾说:“范阁老可是你们吴桥的历史名人啊,是你们吴桥人的骄傲!

浩瀚历史长河之中,有几人能在青史留名,更有几人能留在人心里,让人时时想起、永远敬重?唯贤者、廉者、仁者、忠者、德者。能让沈兆沄念念不忘的范景文,可以算一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7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