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吴桥10月,这两位吴桥人入选ldq

在沧州市“月评好人”活动中,我县韩玉芹、王国华被评为十月份月度沧州好人。

“庄稼卫士”韩玉芹

在吴桥田间地头,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脸面黝黑、身材单瘦的中年人,有时站在棉田里检查病虫,有时蹲在蔬菜旁查看茎叶,有时为农民指导农作物防病灭虫技术,这就是大家口中的“庄稼卫士”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韩玉芹。

农技推广的急先锋

年,刚从河北农大毕业的韩玉芹,被分配到原仓上乡农技站,为推广地膜棉技术,她在仓上村租了2亩地种试验田,当年,她的地膜面棉比一般棉田每亩地增产了50%,长期习惯于传统种植模式的农民都服了气,开始大面积推广播种。

让农民增收节支是韩玉芹的不懈追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口复合肥比国产复合肥每吨贵出多元,农民为此每年要支付高额成本。国产复合肥真的比进口复合肥差吗?带着这个疑问,年,她在八里韩村进行了国产复合肥与进口复合肥肥效对比试验,早晚两季经测产表明:施国产复合肥与施进口复合肥的产量差异不明显。这一试验为农民使用国产复合肥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20多年来,她不惧风吹日晒、雨雪冰霜,把新型实用的农业科技及时送到农民手中,把科技引进田间地头,把收益装进农民口袋。

农作物的“保护神”

近年来,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盲从跟风喷药,不但起不到防治效果,且白白浪费钱财。韩玉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给农民提供准确的防治信息,引导农民合理用药,每次她都要提前跑四五个乡镇,仔细查测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结合实际制定防治预案。她常说:“俺们是农民种地的‘谍报员’,假如向农民提供了不实的情报,造成的损失会不可估量。”在药物选用上,她总是坚持现场诊断,综合考虑价格、效果、毒性等多种因素开具药方,供农民选用。每年的小麦灌浆、乳熟期她和同事们便忙的不可开交,因为这正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也是吸浆虫的关键防治期,由于这种害虫个头小,不易发现,危害大,不及时防治会导致减产,严重地块甚至绝产。为防早衰、增粒重、保丰收,她通过课件演示与详细讲解,让村民们更直观地认识到这种害虫的危害性提前防治,每天她都要去麦地里转一圈,否则她心里不踏实。

据统计,韩玉芹向农户推荐高效、低毒、新特农药多达18种,其中亲手主持新药试验就达16次,并在同事的合作支持下撰写病虫情报多期,病虫适期防治面积50多万亩,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多万元。她被当地农民称为农作物的“守护神”。

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无论我在不在家,韩技师每个月至少三次到我的棉田!”安陵镇姜阁村的姜建波说,“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她给我来电话说,赶快喷药,棉花有虫了。我不信,她说从第几行开始仔细看看。”第二天一早,一看果然,立即打药才避免了损失。

去年,在韩玉芹的指导下,姜建波还种了错季黄瓜、西红柿等,全家增收近万元。人家来问“秘诀”,姜建波快人快语:“要发财,找老韩;学几招,更实在。老韩是我们的贴心人!”

寒来暑往,记不清农民朋友多少次前来求助,无论是上班还是假日,每一次她都耐心解答;春去秋来,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农民朋友需要,她都骑上自行车、电动车匆匆赶往。二十多年来,在韩玉芹的直接帮扶下,有多农户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孝老榜样”王国华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王国华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多少年来无怨无悔悉心照料婆婆,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村里人都夸奖她是一位“好儿媳”,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的一笑说:“我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和孝道,没什么值得称赞的”。

点点滴滴从细微之处做起

今年50多岁的王国华,年结婚,当时婆家弟弟妹妹多,公公去世早,家庭非常困难,下地干活,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部都落到婆婆一个人身上。人们常说闺女是妈的贴身小棉袄,她就是婆婆的贴身小棉袄。丈夫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她一个人在家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年王国华婆婆得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得有人伺候,她24小时不离婆婆身边,精心照顾,十几年如一日,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婆婆经常说:“你对我比亲闺女还亲,就是女儿也会嫌弃我这儿糟老太婆了,真是我这辈子修来的福呀”。每天给婆婆擦身、洗脸、洗脚,虽为媳妇,胜过亲闺女。每顿饭总是先要问问婆婆想吃什么,挑她最喜欢吃的去做,因此,多少年来一直是做着、吃着适合老年人口味的饭菜。

婆婆得病后个性强,脾气急,心里烦,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喜欢唠叨,这是病魔带给老人的一种痛苦发泄,她总是心平气和的和婆婆谈心,化解老人的不平和郁闷。常常跟婆婆拉家常,说开心事,逗老开心。家中大事都要先听听婆婆的意见,让婆婆感到在这个家还有地位、说话还算数。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给老人买这买那,每当赶集时,先问婆婆想吃什么,多少年来婆媳关系一直非常融洽,从未发生过不愉快,是邻里羡慕的和睦之家。

老人上了年纪,经常发生便秘、小便失禁之类的老年病,每天按时喂老人服药。瘫痪在床多年,长时间卧床导致身上多处红肿,她及时让丈夫买好褥疮垫,解决了婆婆的疼痛;不嫌脏不怕累,一天天,一年年,始终让老人的身上、屋里保持着洁净舒适。端屎接尿,洗衣喂饭,翻身子,换被褥,精心照顾,婆婆胃口差,需少食多餐,别人三餐她要六餐,每餐都要亲自端到手中,喂到口中。

善解人意,于无声之处做起

为了解除老人的寂寞,照顾更加方便,主动和婆婆住在一屋,在婆婆孤独、痛苦的时候给她精神上的安慰。王国华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腰椎、颈椎经常疼。尽管这样,她忍着疼痛还是对婆婆不离不弃。婆婆大小便失禁,经常拉尿在被褥上,由于经常沾水,满手裂口,每次清洗都钻心的疼痛,虽然这样,床上被褥和婆婆衣服还是一天清洗好几次。一次,婆婆多日没解大便,憋得满头大汗,疼痛难忍,她赶紧拿来开塞露,给婆婆用上,细心开导婆婆别着急,经过一个多小时,终于解除了干结大便带来的痛苦,婆婆当场放声大哭:“你救了我一命,孩子,你真是我的亲闺女”。

优良传统美德,从自身做起

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感染孩子,以德育人显得特别重要,诚信热情,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不仅对家人这样,对亲戚邻居也是如此。人人都说她乐于助人,村里谁家有事她都要主动帮忙,道理她也说不出来,但她只知道,作为一个人,应该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看见可怜的人,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她就心发软,不帮,良心过不去,这就是她做人的起码要求。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本着以德育人的原则,身体力行做榜样。孩子走向社会,不管在做人,做事,还是在品行方面都是佼佼者。身教胜于言教,她的儿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儿媳对她也是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

多少年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关心婆婆,尽一切努力让老人开心,让老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她们的家中散发着沁人的芳香。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孝敬一下长辈并不难,难的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孝敬长辈。

“人生最难处理好的关系是婆媳关系。”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家和万事兴。

支持吴桥好人,为好人点赞!

素材来源:县文明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8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