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举行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两

2月26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两周年工作情况并发布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周翔出席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介绍,自年1月1日正式揭牌运行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设立法庭的预期目标,聚焦进一步统一知识产权裁判标准、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效率、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司法保障,深化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精进,勇于担当,在社会各界包括新闻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本达到党中央决定设立法庭的预期目标。法庭两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批准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两年来的主要工作举措

(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着力提升服务大局能力

两年来,知识产权法庭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国内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中国和世界密切互动中谋划和推进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事业,促进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公正高效审理涉生物医药、无线通信、精密仪器、智能应用等科技含量高、创新速度快的各种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案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激励和保护创新、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对科技创新、国际竞争、人民生活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不断完善审理机制,着力提升审判质量效率

一是实施“统一裁判标准、提高审判质效系统工程”。做好前端梳理,繁简分流、快慢分道,推动管辖案件和批量维权案件快审快结;加强中间把控,完善法官会议制度,累计召开次专业法官会议,集体研究疑难法律问题;做好规则梳理,及时推荐发布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和其他典型案例,连续两年公开发布《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裁判要旨》,包括91个典型案件、86条裁判规则,充分发挥各类典型案例的标杆指引作用,有力推动裁判标准统一。

二是深入探索符合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规律的审理规则和裁判方式。完善以技术调查官制度为基础,以技术咨询、专家陪审、专家辅助、技术鉴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建立“全国法院技术调查人才库”及“全国共享机制”,已入库余名技术调查官,覆盖30多个技术领域,初步实现了技术调查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按需调派”和“人才共享”,有效缓解技术事实查明难问题。建立专利民事和行政程序交叉案件的协同审理机制,推动解决专利诉讼周期长、权利要求解释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探索指导一审法院尝试适用“侵权判决+临时禁令”的裁判模式,切实增强侵权救济时效和权利保护效果。

三是不断优化便民利民审判工作机制。探索“知产法庭+巡回法庭”审判模式,实行“勘验+庭审”案件审理机制,完成47批巡回审判任务,既方便群众就近诉讼,又确保深入查明事实。简化涉外案件公证认证程序,对于平行诉讼中出现的证据以及能够通过其他方式确定真实性的主体证明材料和诉讼证据材料,适当放宽公证认证手续要求,便利权利人维权,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权益。

(三)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打造过硬司法队伍

知识产权法庭现有法官39人,是在全国范围优中选优产生的,全部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43%是博士,36%有理工科和法科复合学历背景,25%有海外留学经历。在年法庭新收案件大幅增长、法官数量同比上年减少3名,同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巨大挑战的情况下,仍能圆满完成审判任务,殊为不易。

一是拓展“党建+审判”内涵。以全面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教育引导全庭干警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端正知识产权司法理念,用好知识产权司法政策,确保知识产权审判的正确方向。探索“线上线下全覆盖,教育管理全天候”党建工作方法,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第二届党建创新成果评选活动“百优案例”。

二是加强人员分类学习培训。持续开展“新知大讲堂”、法庭讲坛,邀请院士、专家和资深法官授课,深入研讨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法官队伍专业化建设。创建法官助理研究小组,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及沙龙交流,实施“知产英才”培养计划,面向全国地方法院选拔干部到法庭担任法官助理进行学习锻炼,加快培养储备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业务人才。利用外语人才汇聚优势,定期推送域外动态,精研经典案例。

三是严管厚爱相结合。坚持严管理、高要求,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扎实开展“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警示教育,创设《党风廉政建设警戒线》专刊。注重常关心、多帮助,经常召开各类别干部谈心谈话会,及时掌握干警思想动态,共商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办法,向干警及家属发送“知产家书”,营造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四)持续深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智慧法庭样板

建成集信息化终端运用、同步圈画技术、AR技术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科技法庭。上线我国首个专注于收录、整理、发布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裁判规则的裁判规则库,分设“知己”“知彼”“信息交流平台”三个模块。疫情期间,在最高人民法院率先应用“中国移动微法院互联网庭审系统”在线审理案件,开展余次线上庭审,保障防疫与审判工作两不误。率先测试应用“人民法院送达平台”,年年底依托该平台试用集约送达模式以来,累计在案中发起针对人次的送达,总送达成功率97%,其中电子送达成功率74%,切实提高了送达效率,有效节约了司法成本。探索推进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法庭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开展与一审法院的案件信息交互和远程视频开庭,实现一审电子卷宗上传、二审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推广裁判规则和类案主动推送等功能应用。

二、两年工作取得的基本成效

(一)裁判标准得到有效统一

由法庭统一审理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本身从体制上解决了过去由32家地方高级法院二审容易出现的裁判标准不统一问题。

法庭成立后,把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实现法庭内部裁判尺度统一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前述实施“统一裁判标准、提高审判质效系统工程”等一系列优化审判管理措施,确保法庭内部裁判标准统一。同时,通过建设完善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裁判规则库、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和法庭年度案件裁判要旨、下发发改案件分析报告、举办业务培训班等多种对下指导举措,推动条线法院裁判标准统一。此外,通过严格依法审理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加强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的业务交流研讨和人才培养合作等,促进行政与司法标准统一。

(二)审判质量效率大幅提高

两年间,共受理案件件,审结件,结案率82%。其中,年审结件,比年增加件,同比增长近95%。

从审理质量指标看,年,法庭审结民事二审实体案件件,调解撤诉率为36%(撤诉案件也多为在法庭主持下当事人达成和解而申请撤诉);以发回重审或改判方式结案件,发改率为19%,高于法庭成立前各高级法院的平均发改率。审结行政二审案件件,以发回重审或改判方式结案39件,发改率为8%,与法庭成立前专门负责审理此类行政二审案件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平均发改率相当。

从审理效率指标看,年,法庭法官人均结案82.5件,同比增长%;二审实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天,其中,民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5天,行政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7天,与法庭成立之前地方高级法院同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在1年左右相比,明显缩短。

(三)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法庭受理的案件既涉及前沿科技,又涉及日常衣食住行,既涉及国家和行业标准,又涉及知名企业和知名产品,社会影响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