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ldquo遛百病rdquo

“遛百病”民俗介绍

在沧州有个习俗,正月十六人们倾户而出,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门看杂技、赏民俗、观花灯、放焰火、丢硬币、走桥头、丢药渣,俗称“溜百病”,也称走百病、丢百病、走三桥、摸钉。

“遛百病”的好处

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天长日久,形成传统习俗。至今郊县乡村仍保留此习俗。“走百病”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也有白日游走的,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是游走的人群,他们边走边看,有时还边走边唱,精神为之振奋,通过野外游览,饱览如画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

“遛百病”历史来源

溜百病这一习俗早在明朝就盛行于京城,最初仅限于妇女。万历年间《宛暑杂记》一书中描述:“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或云经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

《白下琐言》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一首《走百病》的风土诗写道: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尽在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溜百病也不一定都是妇女的行为,山东有的地方是男女同游,称“走老貌”。《正德江宁县志》云: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意思是男女分别结伴而行。

溜百病时凡有桥的地方必相率以过,民间说“走走桥儿不腰疼”。有一首《夜春词》写道:“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走桥时一定要摸一摸城门上的铜钉。“钉”与“丁”谐音,即添丁,以为可以得子,育女生男悉如愿。

吴桥杂技高跷会

吴桥杂技大世界精彩的杂技民俗表演高跷会也带给了游人不一样的感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