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本身不害人,一“热”就很麻烦。冷的时候,爱看的人看,不爱的人不看。社会上一热,从读书少年到少年的家长很难坐得住,传统,听起来就正派高深,文化,更是亮闪闪的好词儿,谁不想有文化呢?
而《弟子规》就是一本传统文化中的读物。它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意识,方便融入社会生活。里面的内容本身在当时大部分都是有合理性的,代表了当时主流的道德观念、生活智慧和意识形态,和现在中小学生守则里面讲的“热爱祖国,拥护啥啥啥的领导,团结友爱,预防近视”差不多。其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也可以拿来讨论,只是万不该给孩子们读,尤其不能让以没文化的家长和别有用心的商人来给孩子读。
弟子规诞生于清朝顺治年间,作者李毓秀一辈子都是秀才,身份和范进中举前一样。其身份高低,我们看看其他著名蒙学书的作者就知道了。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是进士出身,是著名的经史学者,长于考据,其笔记《困学纪文》至今都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活着的时候就是高官显贵,而且广有文名。而且《千字文》是梁武帝为教育皇子皇孙让周兴嗣做的识字文。
《声律启蒙》的作者车万育也是进士出身,其性刚直闻名天下。
科举时代一个人的国学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个是他能不能中举得个出身,一个是他有没有文名。这两点李毓秀都没有,他就是一辈子都中不了举的秀才,国学水平之低劣可想而知。用《弟子规》批判国学,说国学都是垃圾的人须知此书不能代表国学,作者本人就不了解国学。
而《弟子规》也不全是礼教束缚,还有“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是持家之道,待客之道,修身之道,如一个个实用的小建议。
但在清朝时《弟子规》也没成为古代蒙学书,反而成为古代地主教育农民的书。如同治年间,河北吴桥县父母官劳乃宣就让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学习《弟子规》。至于我们熟知的清代名人《弟子规》没有一个是小时候看这书启蒙的。
这样本书能这么火都是台湾人和日本人之功。
日本占据东北后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期间以称大善人,实则大汉奸“王凤仪”为代表的万国道德会就推广此书。
二十一世纪初台湾省的天帝教、一贯道、佛教等宗教团体都印刷大量经书,其中最多的就是《弟子规》。更不用说后来台湾的净空和尚在庐山创建“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宣称读《弟子规》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什么婆媳吵架,离婚只要读就能解决。
可《弟子规》中除了前面说的那些待人接物的实用建议,糟粕也是很多,尊卑高下,三从四德,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和观念已经格格不入的,我们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尊严、有担当、性格健全的人。
愚觉得用这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积攒下来的传统价值观来教育今天的儿童,实在是过于冒险。
今天看《弟子规》,有一点需大家注意,这书从古至今都不是给小孩看的,都是给成年人看。
也就是今天的一些“国学大师”拿这玩意给小孩启蒙。此处就算是假设《弟子规》说的都是对的,但传统蒙学排斥《弟子规》这种命令式教育。以本是给皇子看的《千字文》为例,这本来是想给皇子认字的,书却有天文地理、气候物产、名胜古迹、历史文学,俨然一个古代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种蒙学思想源于《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者不应该求孩子学习,而是要让孩子求老师教他。
《千字文》、《声律启蒙》、《三字经》都是这类书,都是通过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来让孩子学习,是孩子主动想学;《弟子规》则多是不断命令,是求人去学,是被动学习。
大家如果想让孩子了解国学,此处还是推荐《千字文》、《声律启蒙》、《三字经》,如孩子有兴趣学习,在有基础后可看《古文观止》《文心雕龙》等书。但《弟子规》还需要批判地看,不可一味的轻信。
“先有天下不是之父母,才有天下不是之君父”。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