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影雕铜笔绣石映画来今日沧州

本报记者牛健存崔儒靖魏志广摄影报道

“哒哒哒、哒哒哒……”一把铜锥,一方石板,犹如在石板上刺绣,操作者靠手腕儿力度的轻重,来决定石板上锥点的深浅……

近日,在位于吴桥县城的方士英工作室,省级非遗石影雕代表性传承人方士英,正手持铜锥,在黑色花岗岩石板上,以锥点拼成“骏马奔腾”图案。

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她至少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地敲击,才能将自然光影呈现的黑白灰等色彩呈现到花岗岩石上。

20余年来,她以石板为布,以铜锥为针,以滴水穿石之功,在石头上“作画”,完成了一件件人物、花卉、风景等锥功与自然之美融合的影雕艺术品。

石影雕

石影雕是雕刻在花岗岩上的影像。创作者用以金刚石为尖的铜锥,不断凿击黑色花岗岩石板,留下深浅不一的小点,从而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来形成影像效果。

年,石影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上“绘”画五代传

“石影雕艺术的雏形始于清代石雕圣手李周独创的‘针黑白’工艺。他用重达一公斤左右的铁錾子,不断敲击花岗石板,靠腕力的大小控制千万个点,形成不同深浅的黑、白、灰色,以使作品呈现立体感,被誉为‘中华一绝’。”不惑之年的方士英面貌清秀、身量纤纤,一袭盘扣复古衣裙,轻声慢语地介绍着。

古代的吴桥县地瘠人稠,除了闯江湖耍杂技糊口谋生,还有很多人做起了石匠。他们常年背着工具游走在城乡之间,雕墙修磨。这在当时是一门能够挣钱养家的手艺。

清末时期,吴桥田氏一族另辟蹊径,摒弃大型石料,专在青石板上雕刻花鸟鱼虫,或者摹仿宋元山水,供运河沿岸商业码头的殷实富户家在厅堂摆放。

这门技艺自第一代田士张开始尝试,经过第二代田长德、第三代田庆显、第四代田济舟,已颇有风范。

到方士英这一代,石影雕在吴桥已是第五代传承了。

方士英的奶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手”。

“奶奶性格温柔,见人讲话都是笑盈盈的。那时候,老百姓过日子都不富裕,房子也老旧。逢年过节或有娶媳妇、嫁女儿的人家儿,都来接奶奶去剪窗花。”方士英说,“谁家生孩子了,奶奶也会绣虎头鞋、缝肚兜当贺礼。”

方士英从小喜欢穿奶奶做的衣服。每当这时,小伙伴们都围着她拍手说好看。

受方士英的奶奶影响,她的父亲心灵手巧,种地也是方方正正,讲究美观。父亲喜欢栽种盆景,方士英就拿个小板凳坐在一旁画盆栽。

经亲戚介绍认识了田济舟老师后,方士英就与石影雕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将石影雕变成真正的艺术品,是方士英的一个梦想。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大胆的实践,方士英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同时开创了当代石影雕艺术,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勤学苦练出绝活儿

石上一幅画,锥上千般功。石影雕以绘画为基础、以雕刻为手段。它采用纯手工针点法,靠着锥点大小、深浅和疏密的结合,精心雕琢,相应成像。

“石影雕与绘画不同,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无数次雕锥的敲击,而一个锥点的瑕疵,都会给整幅作品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手拿一幅石影雕仕女图,方士英认真地介绍。

锥点的深浅粗细都需要用腕力来调节,锥点的位置与疏密程度对眼力的要求也十分严苛。所以,落笔就是永恒。

“这把在花岗岩上雕刻的铜锥子有1公斤重。一般人握上一会儿手腕就会酸痛。我经常要握着它,一个姿势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方士英说。

方士英耐心专注地用特制的铜锥,经过千万次不同力度、不同方位的纯手工敲凿,使石材表面出现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通过点的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及疏密各异,充分体现画面的明暗、层次和结构。

方士英对石影雕的痴迷到了夜不能寐的程度,经常在不知不觉间从日出工作到日落。

由于长年需要弯腰、低头,方士英患有比较严重的腰椎病和颈椎病。她不得不每做一两个小时,就得站起来活动一下腰和脖颈,缓解病症。

方士英手中那沉甸甸的铜锥子,被她瘦弱的手握了20余年,她那纤纤细指也被磨出了茧子。

然而,当作品中的一双眼睛在石板上熠熠生辉、一张面颊在石板上纤毫毕现,方士英感觉到自己的创作热情和身体温度都浸润到石板中。

在石板上镌刻人物,对匠人技艺的要求最高,这也是方士英最擅长的。在做人物眼睛的时候,方士英会屏住呼吸,以免影响手上的力度,从而影响细节的刻画。

不计名利潜心钻研

一个娴静的女子独坐闺房,一针一线绣着内心的思念。方士英的作品《相思》让人感受到一份宁静,以及主人公那份淡淡的忧伤……

她的作品《齐白石肖像》颇具道骨仙风之感,一把花白而飘逸的胡须成为其气质的象征……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被她雕刻在大理石板上,则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影雕艺术与世界名画相得益彰的魅力……

方士英工作室内摆放着人物、风景、花鸟虫鱼等各类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相似”概念,达到了形神兼具的极高境界。

她在不断钻研、雕刻的过程中,将艺术灵魂植入作品,力求传神而非摹形,故能自成一家。

在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机械化,批量生产的今天,石影雕这门技艺也在所难免。“不到十几年,这项工艺就被机械形式替代了。但是,精心雕制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用手的温度、内心的沉淀赋予冰冷的石头灵魂。”方士英说。

也正是这种不忘初心的坚守,使得她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获奖并被收藏。

方士英曾赴美国、加拿大参加文化艺术交流,作品被收藏。她的作品曾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收藏。同时,她也获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方士英把一个数百年的老手艺继承下来,她经常教儿子制作石影雕,并将母亲和儿子嬉戏的场景植入作品中。她还坚持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授课。

在方士英看来,对作品从不投机取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专注、坚守、敬业的态度对待这门手艺,就是她心中的匠人精神。

“每个人都有信仰,我的信仰就是石影雕!我要全力以赴地将作品思想表达出来,再用我的方式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方士英的名字是“石影”的谐音,这也许是注定了她与石影雕有着不解之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jj/13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