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厚重濮阳由中国舒体八俊之一、濮阳退休干部姜爱国题写)
明清开州八景
“开州八景”即是濮阳历史上所记载过的八处景观(明清开州志),分别为:御井甘泉、长乐春容、西湖秋水、清河渔唱、龙湫烟雨、洪洋积翠、东寺晓钟、楚台夕照。“开州八景”不仅是濮阳曾有风光的反映,而且含有濮阳悠久历史的印记。
(龙湫烟雨篆刻刘国亮)
龙湫烟雨
诗王崇庆(明·尚书)
书姜爱国
秦陇西来河势决,
汉皇东返珮声过。
宣防无复风流梦,
瓠子空传慷慨歌。
龙湫烟雨
龙湫,黑龙潭之俗称,位于濮阳县西南新习乡焦二寨西北,即舜帝捕鱼之雷泽。
(龙湫烟雨姜爱国书)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年),河决瓠子,泛十六郡,东南注巨野,通泗淮,千里汪洋20余年不塞。汉武帝元封二年(前年),汉武帝去泰山封神。回经此处,始知灾情严重。率文武百官皆负薪土,伐淇园之竹,沉白马玉壁以祭河伯,河始塞,筑宮其上,名日“宣房”,作《氯子歌》,以记其事。
龙湫广十余顷,其水渊深,大旱不竭。春夏之交,丽阳当空,天晴气和,波光荡漾,岸柳成荫,花累纷飞,莺燕戏逐,鱼翻白浪,展现出一幅秀丽风光。值阴雨天气,斜风冷
雨,点点水珠,洒向湖面,击起无数水泡,周围古堤杨柳,庙宇寺观,尽置于茫茫烟雾之中,其景十分诱人。冬天,这里又是一片北国风光,雁鹜、白鹤从北徙来,群栖于此,雁叫鹤唳之声,夜闻数里之外。冬去雪残,便有傍岸倚柳垂钓者,不畏寒风凛冽,慢待鱼儿上钩。
(龙湫烟雨周云峰书)
黑龙潭南三里有莲花潭,约五六顷,因民植莲而得名。夏秋之际,亭亭荷花,含苞怒放,好似莲花世界。水盛时,二潭相连,可通小舟。不少游人,划船湖中,越潭穿莲,寻幽览胜,其乐无穷。
今此处之水已基本干涸,成为季节湖,但仍保留了原地貌。
(龙湫烟雨刘大山篆刻)
汉武帝与东方朔在濮阳治水时遇到的神鬼故事
汉武帝在未央宫宴请大臣,大家正准备品尝美味的小米肉羹,忽然听见有说话的声音:“老臣冒死上诉。”但是,谁也看不见说话的人。汉武帝感到十分奇怪,众大臣也都放下碗筷四处寻找。他们东张西望,找了好久还是不见人影,大家更加奇怪了。这时候,汉武帝猛然一抬头,发现高高的屋梁上有一个老翁,长八九寸,脸上布满皱纹,头发、胡须都白了,拄着拐杖弯着腰,显得十分苍老。汉武帝问:“老人家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冤屈要告诉我?”老翁沿着梁柱走了下来,放下拐杖,向皇帝磕头,然后就一直看着汉武帝不说话。
后来只见他抬头看看房子,低头指指皇帝的脚,然后就不见了。汉武帝十分吃惊,不知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说:“东方朔一定会知道的。”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有名的文人,曾在汉武帝身边为官,知识渊博,性格诙谐,民间传说中,他是一个有许多神奇本领的人。于是,汉武帝就把东方朔找来,把这件怪事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东方朔果然知道,他说:“这老翁的名字叫‘藻居’,是水木之精,夏天住在林中,冬天藏在河底。陛下接连不断兴造宫殿,破坏了他居住的地方,所以来向你诉苦。他拾头看看房子,低头指陛下的脚,脚就是足,这就是说,他希望陛下造房子满足于此就行了。”
汉武帝于是就停止大兴土木。汉武帝在黄河决口时,曾带了一批大臣到濮阳瓠子河去堵塞决口(治水之地在今濮阳新习)。他听见水里有弹唱的声音,原来就是那位梁上老翁和几个年轻人在弹唱。他们穿着红颜色衣服,扎着素色腰带,穿戴很漂亮,除了一个人长一尺多外,其余几人都只有八九寸长。他们从水中出来,衣服一点也没湿,有的还带着乐器。汉武帝正在吃饭,见到这些人出来,便停止用餐,让他们都坐在饭桌前。
汉武帝问:“我听到水底有音乐声,是你们在奏乐吗?”老翁回答:“老翁冒死上诉,幸蒙陛下施天地之恩,就此停止了砍伐树木,我的住处得到了保全,我好不高兴,所以私下奏乐庆贺汉武帝说:“能为我奏一曲吗?”老翁说:“带乐器而来,正是为了奏乐。”那个最长的人就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德如天地啊!施仁慈啊!恩加幽魂啊!停止砍伐啦!保全房子啦!庇护微身啦!愿天子啊!万寿无疆!”声音大小与普通人一样,清纯悦耳。另有两人吹箫打节拍,相互配合得十分默契和谐。汉武帝听了十分高兴,举起酒杯劝酒说:“我没有这样高的德行,你们过奖了。”老翁一行人一起拜谢皇帝赐酒,每人饮了几升酒都不醉。
他们献给汉武帝一个紫螺壳,壳中有样东西,形状像牛油,汉武帝问:“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老翁说:“东方朔知道这是什么。”汉武帝说:“还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可以送我?”老翁关照随从去取洞中珍宝。那人潜入河底,过了一会上来了,拿来一颗大珍珠,直径几寸,光明灿烂,世间所无。
老翁将珍珠送给汉武帝,说:“此名洞穴珠。”汉武帝非常高兴,正将洞穴珠拿在手中把玩时,老翁等人就突然隐身而去了汉武帝问东方朔:“紫螺壳中是什么东西?”东方朔说:“是蛟龙的骨髓,涂在脸上,会使人的面色光润;还有女子怀孕,吃了生孩子就会很顺利。”正巧宫中有妃子难产,汉武帝就命人用龙骨髓试一试,果然孩子很快就生下了。汉武帝把它涂在脸上,面色也顿时变得光泽照人。
汉武帝又问:为什么称这种珍珠叫洞穴珠呢?”东方朔说:“河底有一个洞,深几百丈,洞穴中有赤蚌,赤蚌生此珍珠,所以取洞穴珠这个名字汉武帝为此深深感叹,佩服东方朔的知识广博。
厚重濮阳:汉武帝和司马迁都曾经到过咱濮阳(汉武帝)
汉武帝曾经到过咱濮阳?司马迁也曾经到过咱濮阳?你知道吗?你相信吗?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厚重濮阳编辑力旗一块去寻找谜底。
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咱们先把重要内容给大家说说。
重磅旧闻,因为这是一条年的消息,距今已经14年了:
宣房宫何时废弃不得而知,现仅存径长25米,高5米土丘,其南百步有黑龙潭,是当时瓠子决口处。当时群众在龙王庙西侧地下12米深处发现有竹竿、木桩和柴草,证明瓠子决口在此无疑。年濮阳县文物管理所为配合阿一深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宣房宫旧址东南进行了文物钻探,经钻探在距地表1.5-3.1米深处发现大量的木桩和朽木,以及大量的树叶等物。后配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进行了科学发掘。经过发掘可知,此次发掘的位置,在该决口的边沿,距地表最浅处1.6米以下为朽木、树叶等杂物,厚度在0.8-2.2米不等,其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厚加深。经向西钻探发现木桩,探铲有的直接打在木桩上。通过此次发掘,充分证明了此处就是公元前年,汉武帝亲自率众臣负薪塞河之处。
河南省文物研究部门、濮阳县文物部门早在14年前通过考古发掘,就已经证实了濮阳新习焦二寨北三里的地方就是汉武帝治水的地方。
那位看官说了,今天说这些是干啥呢?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汉武帝治水的地方,也就是宣房宫就在濮阳新习,不是其他地方,这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有关文章:
宿胥口决徙——濮阳黄河诞生
周定王五年以前的黄河河道,史称禹河故道。《黄河水利史述要》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等书,依据有关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分析认为,其下游经行自黄河中下游分界处郑州桃花峪一带折向东北,穿过豫北、冀南的漳水,汇入河北境内的大陆泽后,分多支流向渤海。
济水的分支——濮水,为该时期流经濮阳地区的主要河流。根据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濮水从现在的封丘县城西南分出后,大致沿今天的天然渠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又沿回木沟走向进入濮阳境,再折东北横穿现濮阳县、范县,东入山东境后重新汇入济水。
濮水于濮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上,它既孕育了濮阳、城濮(濮城)、临濮、濮州、咸、洮等一批城镇,又孕育了濮和濮阳两个姓氏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支古老部族——濮人、百濮,更孕育了开濮阳文化之先河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
周定王五年,宿胥口河决,黄河下游发生首次大的改道,形成西汉故道。改道后的黄河下游河道,按《水经?河水》记载,大致经今河南滑县、濮阳、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同时,在濮阳黄河主河道的左岸还有一条较大的分支——漯水。它从今南乐北分水,经山东省的莘县西、聊城西、茌平西,至禹城南向东,济阳以下略近于现今的黄河,在滨县一带入海。按光绪七年(公元年)重修的《开州志》称,行经濮阳的西汉故道为:自滑县流入,北过小屯庄、张家庄、聂?村等,经戚城西转而东北入清丰、南乐。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濮阳黄河河道变化不大。
西汉文帝后,黄河下游决溢灾害加重,至东汉初又相继发生了4次大的改道,其中有三次发生地在濮阳境。元光三年(公元前年),黄河在瓠子决口(在今濮阳西南)并导致大的改道。黄河由此改道南流,夺淮入海,使梁、楚(今豫东、鲁西南、皖北和苏北一带)受灾。汉武帝在接到灾情报告后,当即命大臣汲黯和郑当时主持堵口。但因水势凶猛,堵而复决。此后,在田丞相的阻挠下,未再堵塞,致使黄河泛滥达20余年之久。
元封二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汲仁、郭昌帅数万军民再次堵塞决口,并亲临现场指挥,“沉白马玉璧于河”,以示治河的决心。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堵口成功。汉武帝为此创作了著名的《瓠子歌》,用以纪念。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亦亲身经历了瓠子堵口。
司马迁深深地为瓠子堵口的壮观场面和汉武帝《瓠子》悲壮诗句所感动,认为水之利害于人类发展太重要了,并成就了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
再看百科上对此的介绍:
宣房宫,位于濮阳新习乡焦二寨北三华里,是汉武帝所建。宣房宫废毁何时不得知,现仅存径长25米,高五米瓦砾土丘,其西南有黑龙潭,是当时瓠子决口处。
汉武帝何以在此建立行宫?其因是:元光三年(前年),河决瓠子,东南注世野泽,与淮河、泗水相通,汹涌波涛,漫溢十六郡。濮阳之东,受灾者数年不登,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帝命汲黯、郑当时发囚徒往堵,塞而复坏。当时武安侯为丞相,受邑于鄃(今山东夏津县),鄃居河北,决河而南则鄃无害,邑多收,故上言:"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当时观察天象之人也以为然。武帝听信谗言,迷信邪说,而置百姓于不顾,致使水坏长达二十三年。
元封元年(前年),汉武帝去泰山封禅,巡祭山川,始知水害之甚,乃命汲仁、郭昌率民数万复堵瓠千,并新临决口,令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堵塞。当时东郡民烧柴草,故薪少,令尽伐淇园(卫国故苑)之竹为桩,复积柴土。武帝为表对河伯的虔诚,将心爱的白马、玉璧沉于河中。他面浩浩洪水,深感治水之艰,惮屡功之不就,乃作《瓠子歌》。
元封二年(前年)卒塞瓠子。为纠集此事,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司马迁新亲随汉武帝参加这次堵口,故曰:"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瓠子歌》
作者汉武帝刘彻
瓠子决兮将奈何?
晧晧旰旰兮闾殚为何!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
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驰兮离常流,
蛟龙聘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
不封禅兮安知处!
为我渭河伯兮何不仁?
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啮桑浮兮淮泗满,
久不反兮水维缓。
河汤汤兮激潺湲,
北渡迂兮浚流难。
搴长茭兮沉美玉,
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
烧萧朱兮噫手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灾,
宣房塞兮万福来。
编辑:濮阳县地方文化研究会厚重濮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